乾燥  原木傢俱製作的起手式

木材乾燥是製作原木傢俱的基本要素,一般都會將原木濕度乾燥至百分之20以下,再經由回潮的步驟,讓木材與周遭的濕度達到平衡,形成穩定的狀態,才開始加工利用。

木材乾燥大致分為自然乾燥、人工乾燥兩種。

很多木製傢俱業者和消費者會誤以為,一旦木材乾燥加工完畢,製作成原木傢俱之後,就能不受溫濕度影響,變形或龜裂的問題就能一勞永逸,其實這個觀念是有瑕疵的。

只要是原木,無論它是樹材或是成品,依然會受到溫濕度等環境和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影響,造成膨脹、變形、龜裂、髒污、染色、破損等等,所以正確的工法和適當的塗裝保護,是必要的,才能避免上述的情況發生。

原木乾燥的方式

防止桌板變形的工法:打穿帶

如同我們前面提過:木材無論是樹材或是成品,依然會受到溫濕度等環境和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影響,造成翹曲、變形等。

中國早在千百年前就已經懂的用榫接工法來製作木質傢俱,所以當然有工法來克服桌板變形的問題,那就是:打穿帶(台語:閂筋),日本人也沿用這種榫接穿帶技術。

在西方,他們普遍用螺絲,將鐵片鎖在桌板底下來支撐,原理相同,但是效果卻大打折扣,原因是因為中國的穿帶是帶狀的支撐,西方這種鐵片鎖螺絲是點狀的加固,所以效果大打折扣

東南亞國家他們會切個厚厚的桌板,將鐵管從桌板的側面橫向貫穿,原理和目的皆相同,唯這種打鐵管的工法,如果用在較薄的桌板上,就很難施作

木材夠乾了就不會變形?

可悲的是,台灣現在有很多賣桌板的業者,基本上都沒有做任何工法和處置來預防桌板變形,他們只會告訴消費者 “ 木材夠乾了就不會變形 ”。

那如果木材或木質傢俱在使用當中受潮了、打濕了呢?別怕!木材業者會告訴你 “ 木材是活的,會呼吸,它們會變形是屬於自然現象 ” 這個理由你可以接受嗎?

如果這個理由成立,那古人在幫桌板打穿帶這個工法,豈不是多此一舉?

防止桌板變形的工法:打穿帶
榫接打「穿帶」

木材的保護:塗裝

木材塗裝有很多種方法,普遍可分為油裝、皂裝、蠟裝,上漆。上漆又可分為:生漆、水性環保漆、酒精溶劑類漆、油漆、鋼琴烤漆等等,推油基本上是以亞麻仁油或桐油當基底,各家有各家的配方。

在台灣早期的木工師傅們,會用紗布包裹豆渣 (台語:豆頭) ,推磨木材表面,利用豆渣殘留的油酯來推油,這種方式是我們見過最自然、最環保、最適合台灣氣候的一種推油方式,可惜這門推油技術因老木匠的凋零而失傳之外,也因豆渣的取得困難,漸漸被人放棄使用。

不要再以為推油是唯一、是王道

台灣氣候悶熱潮濕,特別是夏天,推油其實在台灣並不適合,容易造成油膩不易乾的現象,不像乾燥的北歐氣候。想像一下木材就像人類的皮膚ㄧ樣,同時要考量氣候、環境來選擇適當的塗料。

各種不同的木材塗裝其實各有其優缺點,依其氣候性、使用性、目的性、喜好性而定。所以不要再說推油是木材塗裝的唯一和王道,充其量只能說它容易操作、價錢便宜。

推油的方式塗裝著傢俱